说到国际政治,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。这位老兄的每句话都能掀起波澜。2015年,他公开感谢中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难民的庇护,当时不少人觉得这事儿挺暖心。
可到了2024年,他在纪念大屠杀的活动上却说“二战时没有国家援助犹太人”,这话一出,直接把人听懵了,和之前说的完全是两个调调。
一、犹太人的绝境与中国的大门
二战那会儿,犹太人的日子真是水深火热。1938年,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,迫害升级,同年11月的“水晶之夜”更是把犹太人逼上了绝路。
那一夜,纳粹砸了无数犹太人的家、店和教堂,抓走几万人,死了好几百。欧洲的犹太人彻底慌了,开始四处逃命。可问题是,欧洲那些大国压根不想接这烫手山芋。
1938年7月,法国埃维昂开了个会,32个国家坐一块儿商量犹太难民的事儿,结果呢?除了多米尼加愿意收1万难民,其他国家全推三阻四,没一个愿意敞开门。
这时候,远在东方的上海成了犹太人眼里的救命稻草。为啥?因为上海那时候是个特殊地方,英美法日多国共管,租界和华界混在一起,最关键的是进上海不用签证。
这在当时可是独一份儿,全世界没第二个地方这么干。于是一波波犹太难民收拾行李,坐船漂洋过海奔上海来了。
从1938年底开始,犹太难民陆陆续续抵达上海。他们从意大利港口上船,穿过地中海、红海、印度洋,一路颠簸到中国。1939年7月到8月,短短一个月,就有8艘船载着1315人到了上海。
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,上海接纳的犹太难民总数超过2万。这数字听着可能不算啥,但想想当时的情况——欧洲大门紧闭,美国也只肯象征性收几千人,上海这敞开怀抱的举动,真不是一般国家能做到的。
这些难民大多被安置在上海虹口区。那地方本来就穷,房子老旧,街巷狭窄,来了这么多外来人,日子过得更挤巴了。1943年,日本占领上海后,在虹口划了个“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”,大概3.88平方公里,塞了1.8万犹太难民和10万中国本地人。
当时的生活条件差得没法说,空袭一来大家都得躲,吃的喝的也紧巴巴。可即便这样,上海也没把这些人赶出去,硬是撑到了战争结束。
别看条件艰苦,上海的普通老百姓对这些难民可没冷眼相待。虹口街头,有卖米糕的大婶看犹太小孩冻得发抖,就把刚出锅的热米糕塞他们手里;白马咖啡馆的老板拿仅剩的茶叶泡茶给难民暖身子;还有人见孩子光着脚,把破布裹上去挡寒。
这些小事儿听起来不起眼,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,能这么帮一把外乡人,真挺不容易。犹太难民也不是光等着救济,他们在上海自力更生,开面包店、裁缝铺,还建了学校、医院,甚至搞了个小剧团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这帮人熬过了最难的日子,大概2万犹太难民从上海活了下来。有的去了刚建国的以色列,有的移民美国加拿大,但不管走到哪儿,他们都忘不了上海的那段恩情。
二、内塔尼亚胡的“两副面孔”
2015年8月26日,以色列拍了个宣传片叫《谢谢上海》,内塔尼亚胡亲自出镜。片子里,他站在上海虹口犹太难民纪念馆前,一身深色西装,语气挺郑重地说了句:“我们永远感谢你们,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。谢谢!”
镜头一转,上百个以色列人举着中、英、希伯来文的“谢谢”牌子,向中国致敬。这场面看着挺感人,也让不少人知道了中国在二战时的这份义举。
那会儿中以关系还算不错,内塔尼亚胡这话像是给历史点了盏灯,也顺便拉近了两国距离。上海虹口纪念馆因此还成了中以友谊的一个象征。
可到了2024年5月5日,内塔尼亚胡在大屠杀纪念馆讲话时,冷不丁冒出一句:“二战时没有国家援助犹太人。”这话一落地,现场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,台下的人都懵了。
这不跟2015年说的完全反着吗?网上也是一片哗然,有人说他忘性大,有人猜他故意这么讲。毕竟上海收留犹太难民的事儿,历史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呢,咋能说“没有国家”呢?
内塔尼亚胡这前后不一的说法,肯定不是随便嘴瓢。2015年那会儿,中以关系平稳,他感谢中国,既是历史事实的肯定,也有点外交上的示好。
可2024年情况变了,中东局势乱成一锅粥,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被全世界骂得狗血淋头,美国还暂停了军援,国际压力山大。
中国这边在联合国呼吁停火,跟以色列立场对着干。内塔尼亚胡这时候说“没人帮过我们”,可能是想渲染以色列的孤立处境,给国内打打气,或者对外放个信号。
但不管他啥心思,历史不是橡皮泥,想捏啥样就啥样。上海的事儿摆在那儿,他这否认一出,反而让更多人想去挖挖真相。
三、为啥这事儿值得大书特书?
中国在二战时对犹太难民的援助,说白了就是一场跨国界的人道救援。那时候中国自己也乱得不行,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,上海还被日本占着,可愣是没把犹太难民拒之门外。这种担当,放眼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。欧洲国家开会推责任,美国装聋作哑,只有中国实实在在开了条活路。
2015年内塔尼亚胡感谢,2024年否认,政治风向变来变去,但历史不是他说了算。上海虹口纪念馆里那些老照片、难民证件,还有幸存者的回忆录,都是铁证。像索尼娅·米尔伯格这样的幸存者说过:“没有上海,我活不到今天。”这些话比啥政治演讲都有分量。
这段历史不光是人道救援的故事,也是中以两国的一段缘分。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,很多从上海出去的犹太难民成了新国家的中坚力量。
他们把上海的恩情带回了以色列,也让两国有了份特殊的情谊。内塔尼亚胡感谢也好,否认也罢,这段历史早就刻在两国人民心里了。
内塔尼亚胡的言论可以因为政治翻来覆去,但历史事实摆在那儿,谁也抹不掉。上海那盏微弱的灯火,照亮了2万多人的生路,也照出了人性里最暖的那一面。
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
配资公司排行口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